首页 > 国际

瑞士“中国通”的四十载贯通中西之路

核心提示: 瑞士“中国通”的四十载贯通中西之路

中新社伯尔尼1月15日电 题:瑞士“中国通”的四十载贯通中西之路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汉斯·伯乐的名片上,由书法名家题写的“贯通”二字苍劲有力。贯通中西,恰似这位瑞士人过去四十年人生的写照。

1978年后瑞士首位驻华记者、被瑞士官方承认的中医推动者、中西方对话交流的促进者……坐在风景如画的苏黎世湖畔,年届七十的汉斯·伯乐讲述了他过去四十年间以不同身份所做的同一件事:增进欧洲和中国彼此的相互理解。

“我从第一次来中国就知道,这里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也从一开始就相信中国必定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汉斯·伯乐说,自己与中国结缘或许应该追溯到5岁时。那时,他从一位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姑妈那里第一次听说了“扬子江”,从而在懵懂中产生了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瑞士学习经济和社会科学的汉斯·伯乐开始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生兴趣,却发现无人能说得清这一问题,遂决定去中国探究一番。

1976年,如愿以偿来到中国的汉斯·伯乐在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担任外国专家,为改革开放之初将要去德国学习的工程师提供培训。

汉斯·伯乐清楚地记得,那时的中国如何百废待兴,“商店里简直什么都没有”。

但他却从改革开放伊始便看出了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1978年,德国《南德意志报》寻找驻华记者人员,已经熟悉中国情况的汉斯·伯乐成为理想人选。之后他又担任过瑞士《苏黎世每日新闻报》和奥地利《新闻报》等媒体的驻华记者。

从南方的安徽农村田间,到东北的哈尔滨大街小巷,几年间汉斯·伯乐足迹遍布中国,不断向德语区媒体发回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报道。

“这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事情是改革开放,因为它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也是执政党的职责所在。通过改革将中国人民的巨大潜力发挥出来了。”回顾历史,汉斯·伯乐表示。

1983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七年后,汉斯·伯乐回到瑞士,以瑞中经济协会副会长的身份继续从事瑞中友好工作。

1997年,在他的华人太太的提议下,两人合作创办了瑞士莲福中医集团。从那时起,汉斯·伯乐又多了一重身份,即中国传统医学在瑞士的传播者。

“刚开始这里的人们是抗拒的,甚至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中医事业遍布全瑞士各大城市,而中医在瑞士亦日益深入人心。2009年,瑞士全民公决将中医等补充疗法列入基础保险。2016年,瑞士联邦内务部正式宣布中医提升到同传统西医平等的地位。

汉斯·伯乐最津津乐道的一重身份,则是名片上写的“贯通媒体库创始人”。他认为,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为此应当邀请两边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进行深入对话。

为此,汉斯·伯乐邀请到了郑必坚、林毅夫、吴建民等中国著名智囊同西班牙、奥地利、荷兰等国前领导人和媒体领袖到他位于苏黎世湖畔的家中展开一对一的长谈,之后再邀请他们各自写一篇文章反馈感受。

他曾邀请出书称“中国傲慢”的法国《世界报》前社长埃里克·伊兹拉勒维奇与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对话。如今均已仙逝的两人,当时在汉斯·伯乐家后葱郁的竹林内徜徉对谈数日,“当《世界报》前社长离开时,他对中国显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在汉斯·伯乐看来,只要对中国有充分了解的瑞士人,都会衷心欢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而另一些受到媒体片面报道影响、对中国所知甚少的人,只需要去一次中国,这些偏见也就不攻自破了。

汉斯·伯乐说,这也是他喜欢“贯通”这个名字的原因,两国政治家、两国人民常走动,隔膜也就逐渐消弭了。(完)

许昌国际